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脊椎壓迫性骨折

要談論脊椎壓迫性骨折,我們應該先討論"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 顧名思義就是骨頭變得易碎,無支撐性。

正常的骨質在過了35歲以後就會開始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會流失得更快。

有哪些危險因子呢: 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缺乏鈣質,vit-D,體重太輕,有家族病史,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使用類固醇。

常見的臨床症狀:骨鬆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常都是骨折了,才發現骨質疏鬆症,也因為如此常常延後了治療。

駝背:人體的脊椎承受了人體相當的重量,故骨鬆的病人常會引起脊椎的壓迫性骨折,特別是在胸腰椎交界處,因為脊椎的變形而最後駝背。

如何診斷:

  1. 胸腰椎的X光片: 可以經由X光片的穿透表現,大概可以看出骨質強度
  2. 目前的診斷黃金標準是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以測量腰椎及髖骨取其中骨質最差的地方做判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若測得之骨密度低於年輕人標準值的2.5個標準差,則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治療方法:
  1. 適當的運動,譬如:散步,輕量的重力訓練(輕的啞鈴),有研究指出每日散步超過1.6公里,可明顯減少將來骨質疏鬆的機會。
  2. 要注意並非所有的運動都適合骨鬆的患者,譬如有撞擊性的運動(籃球),過度彎曲或伸張的瑜珈,這些均有可能造成骨鬆患者的症狀
  3. 骨鬆患者最常造成的急性疾病便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
  • 好發於骨鬆的患者由於外傷(車禍,跌倒,高處摔落),當然非骨鬆患者即使遭受強大的外力(車禍,高處墜落)亦有可能引起脊椎的壓迫性骨折。
  • 脊椎壓迫性骨折好發於胸腰椎交界處,譬如胸椎第十二節或腰椎第一節。
  • 治療方式: 
  1. 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沒有造成神經的壓迫,其臨床症狀就是單純的腰痛背痛,若疼痛指數不高,病患可以經由藥物輔助,臥床休息,和背架的使用,而能慢慢改善。
  2. 若骨折的程度已經屬於中等以上,病患的疼痛指數通常相當高,生活品質差,甚至寸步難行,這樣的情況,我們建議病患應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3. 目前對於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手術方式,效果最好的便是骨泥灌注,病患只需接受局部麻醉,住院一天即可出院。
  4. 但並非所有的壓迫性骨折都可以在局部麻醉下灌注骨泥來治療,有些嚴重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會造成神經的壓迫,這種情況則無法單純的骨泥灌注治療,此時需手術介入,將受壓迫的神經確實的減壓,這方面的醫療知識,請諮詢專業神經外科醫師。
  5. 骨泥灌注流程:
病患採局部麻醉,手術過程中由麻醉科醫師監督麻醉深度,在X光導引下做脊椎骨泥灌注,如果是單一節的壓迫性骨折,手術時間約30分鐘。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
  1. 是最常見的壓迫性周邊神經病變
  2. 通常由於在腕部的正中神經,被增生肥厚的韌帶壓迫導致神經傳導受影響,進而產生感覺或運動方面的異常。

常見的症狀:
  1. 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及部分無名指)針刺或感覺麻木感
  2. 在晚上或騎車時症狀特別明顯

病因:
  1. 外傷,或因工作的關係 常需扭動手腕部位。
  2. 肥胖,或懷孕婦女(即使於產後,症狀約6~7成仍會持續)
  3. 手上有洗腎動靜脈導管者

診斷:
  1. NCV,EMG(神經傳導)的檢查,可用來排除頸椎神經壓迫所引起或局部的韌帶發炎。
  2. Phalen's test and Tinel's sign

治療:

  1. 非手術的方式: 減少腕部的活動,可利用強韌的護腕來侷限腕部的動作,配合藥物的治療。
  2. 局部注射:利用超音波定位做類固醇的正中神經周邊注射,減少神經的發炎反應。
  3. 手術方式:在手腕處韌帶肥厚的地方切開,全程只需局部麻醉,手腕處的傷口約1.5公分,手術時間約30分鐘,只要診斷正確,手術效果相當好,術後不需拆線,術後仍需注意減少腕部的扭動和工作。
  4. 不同的病患適合不同的治療方式,請跟你的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神經阻斷術

參考之前的文章"頸椎疾病"中的

頸椎小關節炎:
不同節數的頸椎小關節發炎,會反映不同位置的症狀,很多病患長期的後枕部,頸部,肩部,肩夾部位的痠麻痛,都將它當作單純的肌肉酸痛。其實不然,單純的肌肉肌腱受傷,經過長期的復健休息,通常能得到相當好的改善,但若你的症狀仍持續困擾著你,則需想到這個頸椎小關節炎的診斷。

頸椎小關節跟身體其他地方的關節一樣,都會因為你不當的使用,或年紀的增長而退化,此處小關節退化的症狀,會反應在頸部及肩部不同的部位。

小關節注射治療:
利用X光機做導引,於關節處做局部注射,這做法跟身體的大關節注射想法是相同的,譬如膝關節的玻尿酸注射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手術過程:
病患術式採趴位,局部麻醉,利用x 光導引,手術過程約30分鐘
注射藥物:類固醇,局部麻醉劑
風險:因為局部麻醉,及手術時間短,故並不常見併發症
注射完於恢復室休息30~60分鐘,即可出院。

頸椎小關節增生療法:
關節的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火紅的療程,其中又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最多人討論,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利用血小板活化具釋放生長因子的功能來修復退化的關節。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腰椎小關節炎:
和頸椎小關節炎類似,只是發生在腰椎上的差別,相同的,不同節數的腰椎小關節炎會對應到不同區域的疼痛,小關節炎的直接診斷並不容易,我們必須先排除肌肉韌帶的傷害,必須排除是否有神經症狀..等,才能做明確的診斷
病患常出現的症狀: 腰椎周圍有局部壓痛,並常會覺得腰很緊繃,無法放鬆,當腰做伸展的動作時會比彎腰更痛。

治療方法:

小關節注射治療:
利用X光機做導引,於關節處做局部注射,這做法跟身體的大關節注射想法是相同的,譬如膝關節的玻尿酸注射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手術過程:
病患術式採趴位,局部麻醉,利用x 光導引,手術過程約30分鐘
注射藥物:類固醇,局部麻醉劑
風險:因為局部麻醉,及手術時間短,故並不常見併發症
注射完於恢復室休息30~60分鐘,即可出院。

腰椎小關節增生療法:
關節的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火紅的療程,其中又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最多人討論,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利用血小板活化具釋放生長因子的功能來修復退化的關節。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薦髂關節疼痛:


正確的診斷薦髂關節疼痛:
  • 並不容易診斷,因為薦髂關節疼痛容易和其他背痛容易混淆,包含脊椎小關節症候群,或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或下背部脊椎疾病等。
  • 有時利用局部注射來做診斷,注射有效,那就是薦髂關節症候群了。

常出現的症狀:
  • 下背痛,臀部痛,有時會延伸至大腿。
  • 坐姿時比較疼痛,常覺得需一直換姿勢來減少疼痛感。

哪些人是薦髂關節疼痛的高危險群:
  • 之前接受過腰椎融合手術的病人,是高危險群。
  • 曾經生產過的婦女。
  • 外傷病史。

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藥) panadol ,NSAID ,(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 and Vit. B
  • 復健: 經由專業醫師教導之復健動作
  • 大多數輕微的患者均可經由藥物加上復健療程可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若保守療法仍無法改善生活品質,則必須透過介入性治療來處理
介入性治療:
  • 局部注射 : 經由X光定位或超音波定位,局部注射止痛劑,抗發炎藥物併低濃度葡萄糖水,常有不錯的療效。

  • 增生療法:在X光導引下注射PRP
  •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 Radiofrequency (射頻燒灼術):經由X光定位或超音波定位, 利用探針接近薦髂關節 ,利用溫度的變化或改變神經離子通道而達到疼痛的控制。
手術治療:
  • 目前對於薦髂關節疼痛的融合手術,其長期手術預後的研究還不夠完備,個人認為先採觀望的態度。

頸椎腰椎脊神經內側分支之神經阻斷術:
  • 針對頸椎腰椎小關節的病兆,單一只做關節腔注射是不夠的,必須搭配脊神經內側分支的阻斷才能算完全治療。
  • 治療方法:
  1. 跟小關節的介入治療姿勢是相同的,採趴位及局部麻醉
  2. 在X光導引下,在支配小關節的脊神經內側分支做精準之神經麻醉
  3. 與小關節腔注射作為一個療程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顱骨成型術

病患由於外傷或其他原因接受開顱手術,於手術當下由於腦腫無法立即將顱骨補回去者,於日後門診追蹤傷口穩定,則安排顱骨成型術。
顱骨成型術: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術時間:約2小時
術後是否須去加護病房,須看病患術前的清醒狀況
住院天數約7~9天。
所需使用骨材:
我們必須利用骨材將顱骨復位,健保有給付骨材,利用骨釘骨板將顱骨固定回去。
自費之骨釘骨板:

和健保骨材的差異主要在於材質和強度,可以提供較穩定的顱骨復位。






自費的鈦合金人工顱骨:

由於昂貴的材質和量身訂做的顱骨,可以確實提供顱骨復位,避免顱骨塌陷。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薦髂關節疼痛(臀部痛麻)

薦髂關節疼痛:



簡介: 薦髂關節即薦骨和骨盆的交接處,此位置承擔了脊椎下來分散到下肢的重量,所以是

一個相當負重的關節,也因如此,這個關節由相當多層的韌帶所包覆來保護它。

病因: 目前關於薦髂關節發炎的病因仍無確定原因,可能的
因素包括:外傷,女性生產,或長期姿勢不良,或之前做過腰椎手術..等。


此關節是一個少動關節,意思就是它是一個只能稍微動的關節,但當它因以上病因而變的過動(
hypermobility) 或不動 (hypomobility) 都會造成病患臨床上的症狀。


常見的臨床症狀: 
臀部麻痛,有時會延伸至大腿或鼠蹊部,有時坐著比站著痛,常常一直變換姿勢來減少疼痛感。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止痛藥,抗發炎藥物,肌肉鬆弛劑
2.復健療程: 
3.關節增生療法:
(1)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熱門的療程,其中大家最熟悉的不外乎PRP(自體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富含生長因子的特性來對受傷的軟骨,韌帶作修復。
(2)的確增生療法給關節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在許多文獻也都證實它的效果,但目前PRP增生療法健保並沒有給付,必須自費耗材。
(3)不須上麻醉,利用超音波或X光做導引,於關節處注射。
(4)整個療程約需注射3~5次,每次間隔約2個月,若於治療途中,病患反應很好,則間隔可拉長至半年,甚至只需注射2~3次。
(5)注射PRP時,於使用藥物及飲食有許多注意事項,請再跟主治醫師做討論。

下背痛的疾病介紹及治療方法

下背痛

肌肉拉傷引起的下背痛:

  • 無神經壓迫症狀
  • 常有局部痛點
  • 由於脊柱旁的肌肉拉傷,或刺激脊椎小關節引起的疼痛
  • 治療: 復健療程,藥物治療
腰椎小關節面發炎:

如疾病名稱所言,為腰椎小關節面的發炎反應。

圖中之facet joint即腰椎之小關節位置。
  • 臨床表現: 病患可能有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突然的伸展或彎腰(腰閃到),突然的緊接著腰痛,但其實在臨床上病患的表現常見的主訴是: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斷斷續續腰痛好幾個月了"。




  • 鑑別診斷:
    的確,腰椎小關節症候群有時候很難跟脊椎的其他問題作區別,包括: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症..等
    有時候我們須透過局部注射的治療,來做間接的診斷,意思就是如果局部注射治療有效,那就是腰椎小關節症候群。
  • 治療方式:
    休息,不可彎腰負重,藥物治療,若效果仍不理想,則局部注射: 利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X光的導引下,在脊椎小關節附近的神經做阻斷,手術的過程約30~60分鐘,視節數而定。
  • 在X光導引下做小關節腔之局部注射










神經根病變 :
病變神經根分布區域的感覺異常,及其支配的肌肉張力降低,當出現這些特別的症狀時,需特別小心診療


有哪些疾病常引起腰椎神經根病變呢?

  • 椎間盤疾病:
  1. 椎間盤退化疾病: 椎間盤脫水,纖維化
  2. 椎間盤突出
  3. 椎間盤脫疝
  • 退化性脊椎疾病:
  1. 脊椎小關節退化,黃韌帶肥厚,椎間盤退化導致整個椎管狹窄
單純椎間盤疾病:
  • 大部分單純椎間盤突出的病患,可以經由適當的休息,藥物和復健而得到滿意的治療結果
  • 早期之椎間盤突出病患,可以試著拉單槓,利用自身的體重幫脊椎做拉撐,增加神經孔的空間,每次3~5秒,每天做30次。很簡單又不花錢的運動可以改善許多初期之椎間盤突出症狀。
  • 確實落實不可做負重的工作,不可彎腰搬物。
  • 現在許多人都有健身的習慣,椎間盤突出的病患絕不適合負重的重訓。
  • 有哪些情形需考慮手術處理呢:
  1. 保守治療仍生活品質不佳(>4星期),生活品質是一重要指標,若你因疾病而無法遂行平常的工作或娛樂,每星期需服用兩次以上之止痛藥,那這疾病是必須治療的。
  2. 馬尾症候群(排尿困難,大便失禁,會陰部感覺異常,雙下肢持續麻無力)
  • 手術方法:
腰椎椎間盤內電熱燒灼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燒灼手術:
*年輕人(<40歲)
*採局部麻醉,故病患須能配合手術過程
*非常單純的椎間盤突出
2.優點:傷口小(<0.5公分),當天可出院
3.健保狀況:健保不給付耗材,耗材須自費

腰椎內視鏡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內視鏡手術: 
*年輕人(<50歲)

*採局部麻醉手術,或全身麻醉,視椎間盤膨出位置而定

2.優點:傷口小(約1.5公分),復原快,住院天數約2~3天

3.缺點:對於含有太多退化性組織者,不適合內視鏡手術,因為無法確實清除乾淨,手術後滿意度不佳

4.健保狀況: 健保不給付,為全自費手術



腰椎顯微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腰椎顯微手術:

*無重大內科疾病,需能承受全身麻醉

2.優點:對於合併退化性脊椎疾病者,神經能獲得更確實的減壓
3.缺點:傷口約2~3公分,住院天數約2~3天
4.健保狀況:健保給付

退化性脊椎疾病:


  1. 由於退化性脊椎,包含了許多退化的組織,例如:肥厚的小關節,肥厚的黃韌帶,因退化而高度減少的椎間盤..等等,故微創型手術一般而言並不適合退化性脊椎疾病.
  2. 因為術中須清除這些退化性組織,相對的脊椎的結構也遭受較大的破壞,所以我們必須對脊椎做重建,包括:固定脊椎融合
脊椎固定:

固定的方式目前不外乎骨釘,現在骨材的進步,日新月異,有健保提供的骨釘,也有自費進口骨釘..等,其主要的差異在於材質及設計,這方面可以跟你的主治醫師做討論。

脊椎融合:

1.脊椎橫突的後外側融合(P-L fusion):

*目前較少見的術式,第一因為融合率較低,而造成不穩定性脊椎,常造成日後的腰痛,第二,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時間較久

2.椎體融合:

(1)椎間盤切除併骨籠置入:

*這是目前融合率最高的手術方法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手術方法:利用骨釘將椎體固定,再將退化的椎間盤清除乾淨,再將骨籠內放滿骨頭,再利用這骨籠來取代原本椎間盤的空間,來進行椎體的融合
*健保給付:我們經由病患病史,理學檢查和影像資料可以向健保局申請骨材,申請時間約2星期,再依申請狀況使用,若健保骨材均有通過,則無自費狀況。
*骨籠骨釘有許多廠牌,有健保提供,也有國外進口自費,差別主要在於材質,和融合面積,這方面訊息再詢問你的主治醫師。








(2)微創椎間盤切除及椎骨融合手術
*概念和第(1)個一樣,不過其骨釘是經皮骨釘置入,和微創椎間盤切除及骨籠置入
*優點:傷口小,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縮短。
*缺點:骨釘骨籠需自費,目前健保並無給付微創手術


單純脊椎狹窄的病患:
對於單純脊椎狹窄,沒有脊椎不穩定,無脫出之椎間盤之病患,我們可以選擇脊椎突撐開器,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少,減少住院天數。
健保給付方式: 無給付
屬於自費骨材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住院天數:3~5天














置放完撐開器之腰椎X光片


其他手術用非健保給付骨材:

1. 去礦化基質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



病患的自體骨雖然好,但常因為取骨處(額外的傷口)的疼痛及感染而造成手術的許多限制,故很多醫師也不取自體骨,而改用人工骨,但人工骨的缺點便是骨生成的能力不佳,若病患本身就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則會增加骨融合失敗的機率。
因為DBM的發明,確實改善這樣的問題,他提供自體骨的生長條件,不用另外取骨頭,減少傷口疼痛,而增加骨融合率。目前DBM在神經外科的運用多用於椎間盤切除的病患,須置入骨籠的患者,可以增加骨融合率,減少將來融合失敗而引起的痠痛。


2.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1.肌肉,韌帶或小關節發炎:
理學檢查顯示無明顯神經學異常,X光檢查無脊椎的不穩定情形,這類的疾病通常可經由復健,適當的休息,藥物輔助或局部注射療法而得到不錯的成效。

(1) 頸椎小關節症候群:



臨床表現: 病患可能有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突然的伸展或睡醒,突然的緊接著脖子痠痛,甚至延伸至肩膀及肩夾骨的位置,病患的表現常見的主訴是: "也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就斷斷續續酸痛好幾個月了"

鑑別診斷:
的確,腰椎小關節症候群有時候很難跟脊椎的其他問題作區別,包括: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症..等
有時候我們須透過局部注射的治療,來做間接的診斷,意思就是如果局部注射治療有效,那就是腰椎小關節症候群。
譬如左上角第一個圖,不同的小關節發炎,在病患身上會有不同位置的痠痛表現。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局部熱敷
大多數的患者在藥物及熱敷休息下,均能有明顯的改善,若症狀仍持續,則需使用局部注射。
局部注射: 利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X光的導引下,在脊椎小關節附近的神經做阻斷,手術的過程約30~60分鐘,視須處理的脊椎節數而定。



2.頸椎神經根症候群:


  • 病因: 頸椎椎間盤突出常在頸椎神經根離開神經孔處,造成神經根的壓迫,例如:第4,第5頸椎椎間盤突出常造成頸椎第五神經根的壓迫
  • 症狀: 病患常見的主述包括: 脖子,肩膀痠痛,甚至延伸至上臂前臂手指的麻木感。
  • 評估:  核磁共振 (MRI),頸椎X光片
  • 治療:
  1. 大部份即使有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症狀者,仍可透過藥物,復健和適當的休息而得到改善。
  2. 但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神經症狀加劇,那就必須盡快手術,以免導致更嚴重的脊髓症狀(除了上肢的症狀,甚至出現下肢的肢體無力,緊繃行走困難)。
  • 手術方法:
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融合:
手術傷口: 脖子右前側,約5公分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術後通常需加護病房觀察一天。
手術過程:我們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併置入骨籠將上下節的頸椎融合。
術中所需骨材: 我們會將病患影像及臨床資訊上傳健保局,來審核我們所需骨材,核可者才可健保給付。
自費骨材:本院亦提供國外原廠之自費骨材,包含骨釘,骨籠及人工骨..等,主要的差別在於材質,減少骨籠脫出發生率和手術器械
手術風險: 約1~2%,包含氣管,食道受損,骨融合失敗,骨籠脫出..等。
手術後常見的狀況: 有些病患術後會有術後喉嚨痛吞嚥困難的狀況,這大多與全身麻醉插管長節頸椎手術有關,這樣情況大多於日後門診追蹤,均會慢慢改善。



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活動式椎間盤置入:
手術傷口: 脖子右前側,約5公分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術後通常需加護病房觀察一天。
活動式椎間盤目前健保無給付自費(約200000~250000元),它是模仿人體椎間盤功能,讓病患做完頸椎的手術能保留頸椎的活動性,減少融合後的脖子僵硬。
其手術風險:1%,包含氣管,食道受損..等.有些病患術後會有喉嚨痛,吞嚥困難的狀況,這大多與全身麻醉插管及長節頸椎手術有關,這樣情況大多於日後門診追蹤,均會慢慢改善。




後側頸椎減壓手術:
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狹窄的原因並非只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包括:脊椎小關節的肥厚,黃韌帶肥厚,這些肥厚的組織常造成脊髓後側的壓迫,所以有些病患我們必須選擇後側頸椎減壓手術。
另一值得一提的頸椎退化性疾病:頸椎後縱韌帶鈣化
顧名思義頸椎的後縱韌帶鈣化肥厚導致後側的脊髓壓迫。
紫色位置即後縱韌帶
深藍色結構即後縱韌帶



後縱韌帶鈣化常會和硬腦膜沾黏,並會跨越許多節頸椎,所以若直接從前側手術,必須犧牲多節頸椎(除非單一節的後縱韌帶鈣化,我們可以考慮從前側手術),所以對於多節之後縱韌帶鈣化,我們建議從後側作椎板切除手術,可以對脊髓作確實的減壓,病患術後滿意度會較高。





椎板切除術:即將肥厚處的黃韌帶連椎板一併切除,可得到確實的神經減壓,不過會導致頸椎有潛在的不穩定。
椎板整形術:切開一側之椎板,再利用骨釘骨板撐開固定,藉此增加脊髓管路的管徑,而間接減少黃韌帶對脊隨的壓迫,這樣的做法可以保留頸椎的穩定性,但手術過程中需使用的骨釘目前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使用,自費費用視節數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