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神經阻斷術

參考之前的文章"頸椎疾病"中的

頸椎小關節炎:
不同節數的頸椎小關節發炎,會反映不同位置的症狀,很多病患長期的後枕部,頸部,肩部,肩夾部位的痠麻痛,都將它當作單純的肌肉酸痛。其實不然,單純的肌肉肌腱受傷,經過長期的復健休息,通常能得到相當好的改善,但若你的症狀仍持續困擾著你,則需想到這個頸椎小關節炎的診斷。

頸椎小關節跟身體其他地方的關節一樣,都會因為你不當的使用,或年紀的增長而退化,此處小關節退化的症狀,會反應在頸部及肩部不同的部位。

小關節注射治療:
利用X光機做導引,於關節處做局部注射,這做法跟身體的大關節注射想法是相同的,譬如膝關節的玻尿酸注射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手術過程:
病患術式採趴位,局部麻醉,利用x 光導引,手術過程約30分鐘
注射藥物:類固醇,局部麻醉劑
風險:因為局部麻醉,及手術時間短,故並不常見併發症
注射完於恢復室休息30~60分鐘,即可出院。

頸椎小關節增生療法:
關節的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火紅的療程,其中又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最多人討論,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利用血小板活化具釋放生長因子的功能來修復退化的關節。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腰椎小關節炎:
和頸椎小關節炎類似,只是發生在腰椎上的差別,相同的,不同節數的腰椎小關節炎會對應到不同區域的疼痛,小關節炎的直接診斷並不容易,我們必須先排除肌肉韌帶的傷害,必須排除是否有神經症狀..等,才能做明確的診斷
病患常出現的症狀: 腰椎周圍有局部壓痛,並常會覺得腰很緊繃,無法放鬆,當腰做伸展的動作時會比彎腰更痛。

治療方法:

小關節注射治療:
利用X光機做導引,於關節處做局部注射,這做法跟身體的大關節注射想法是相同的,譬如膝關節的玻尿酸注射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手術過程:
病患術式採趴位,局部麻醉,利用x 光導引,手術過程約30分鐘
注射藥物:類固醇,局部麻醉劑
風險:因為局部麻醉,及手術時間短,故並不常見併發症
注射完於恢復室休息30~60分鐘,即可出院。

腰椎小關節增生療法:
關節的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火紅的療程,其中又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最多人討論,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利用血小板活化具釋放生長因子的功能來修復退化的關節。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薦髂關節疼痛:


正確的診斷薦髂關節疼痛:
  • 並不容易診斷,因為薦髂關節疼痛容易和其他背痛容易混淆,包含脊椎小關節症候群,或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或下背部脊椎疾病等。
  • 有時利用局部注射來做診斷,注射有效,那就是薦髂關節症候群了。

常出現的症狀:
  • 下背痛,臀部痛,有時會延伸至大腿。
  • 坐姿時比較疼痛,常覺得需一直換姿勢來減少疼痛感。

哪些人是薦髂關節疼痛的高危險群:
  • 之前接受過腰椎融合手術的病人,是高危險群。
  • 曾經生產過的婦女。
  • 外傷病史。

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 (消炎止痛藥) panadol ,NSAID ,(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 and Vit. B
  • 復健: 經由專業醫師教導之復健動作
  • 大多數輕微的患者均可經由藥物加上復健療程可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若保守療法仍無法改善生活品質,則必須透過介入性治療來處理
介入性治療:
  • 局部注射 : 經由X光定位或超音波定位,局部注射止痛劑,抗發炎藥物併低濃度葡萄糖水,常有不錯的療效。

  • 增生療法:在X光導引下注射PRP
  • 治療的過程:
    1.抽取病患自身血液離心獲取PRP
    2.利用X光導引,或超音波導引,於關節腔作注射
    3.於剛注射的前一星期,於關節處會有腫脹感(因為此時PRP會有局部的發炎反應),接下來PRP才會開始纖維細胞的產生,約兩個星期後患者才會開始感覺到症狀的改善,如此的重建過程至少需半年
    4.一個療程通常約需注射2~3次,每次間隔約1個月
    5.採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前後約30分鐘
    6.手術完,無須住院

  • Radiofrequency (射頻燒灼術):經由X光定位或超音波定位, 利用探針接近薦髂關節 ,利用溫度的變化或改變神經離子通道而達到疼痛的控制。
手術治療:
  • 目前對於薦髂關節疼痛的融合手術,其長期手術預後的研究還不夠完備,個人認為先採觀望的態度。

頸椎腰椎脊神經內側分支之神經阻斷術:
  • 針對頸椎腰椎小關節的病兆,單一只做關節腔注射是不夠的,必須搭配脊神經內側分支的阻斷才能算完全治療。
  • 治療方法:
  1. 跟小關節的介入治療姿勢是相同的,採趴位及局部麻醉
  2. 在X光導引下,在支配小關節的脊神經內側分支做精準之神經麻醉
  3. 與小關節腔注射作為一個療程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顱骨成型術

病患由於外傷或其他原因接受開顱手術,於手術當下由於腦腫無法立即將顱骨補回去者,於日後門診追蹤傷口穩定,則安排顱骨成型術。
顱骨成型術: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術時間:約2小時
術後是否須去加護病房,須看病患術前的清醒狀況
住院天數約7~9天。
所需使用骨材:
我們必須利用骨材將顱骨復位,健保有給付骨材,利用骨釘骨板將顱骨固定回去。
自費之骨釘骨板:

和健保骨材的差異主要在於材質和強度,可以提供較穩定的顱骨復位。






自費的鈦合金人工顱骨:

由於昂貴的材質和量身訂做的顱骨,可以確實提供顱骨復位,避免顱骨塌陷。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薦髂關節疼痛(臀部痛麻)

薦髂關節疼痛:



簡介: 薦髂關節即薦骨和骨盆的交接處,此位置承擔了脊椎下來分散到下肢的重量,所以是

一個相當負重的關節,也因如此,這個關節由相當多層的韌帶所包覆來保護它。

病因: 目前關於薦髂關節發炎的病因仍無確定原因,可能的
因素包括:外傷,女性生產,或長期姿勢不良,或之前做過腰椎手術..等。


此關節是一個少動關節,意思就是它是一個只能稍微動的關節,但當它因以上病因而變的過動(
hypermobility) 或不動 (hypomobility) 都會造成病患臨床上的症狀。


常見的臨床症狀: 
臀部麻痛,有時會延伸至大腿或鼠蹊部,有時坐著比站著痛,常常一直變換姿勢來減少疼痛感。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止痛藥,抗發炎藥物,肌肉鬆弛劑
2.復健療程: 
3.關節增生療法:
(1)增生療法是目前相當熱門的療程,其中大家最熟悉的不外乎PRP(自體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富含生長因子的特性來對受傷的軟骨,韌帶作修復。
(2)的確增生療法給關節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在許多文獻也都證實它的效果,但目前PRP增生療法健保並沒有給付,必須自費耗材。
(3)不須上麻醉,利用超音波或X光做導引,於關節處注射。
(4)整個療程約需注射3~5次,每次間隔約2個月,若於治療途中,病患反應很好,則間隔可拉長至半年,甚至只需注射2~3次。
(5)注射PRP時,於使用藥物及飲食有許多注意事項,請再跟主治醫師做討論。

下背痛的疾病介紹及治療方法

下背痛

肌肉拉傷引起的下背痛:

  • 無神經壓迫症狀
  • 常有局部痛點
  • 由於脊柱旁的肌肉拉傷,或刺激脊椎小關節引起的疼痛
  • 治療: 復健療程,藥物治療
腰椎小關節面發炎:

如疾病名稱所言,為腰椎小關節面的發炎反應。

圖中之facet joint即腰椎之小關節位置。
  • 臨床表現: 病患可能有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突然的伸展或彎腰(腰閃到),突然的緊接著腰痛,但其實在臨床上病患的表現常見的主訴是: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斷斷續續腰痛好幾個月了"。




  • 鑑別診斷:
    的確,腰椎小關節症候群有時候很難跟脊椎的其他問題作區別,包括: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症..等
    有時候我們須透過局部注射的治療,來做間接的診斷,意思就是如果局部注射治療有效,那就是腰椎小關節症候群。
  • 治療方式:
    休息,不可彎腰負重,藥物治療,若效果仍不理想,則局部注射: 利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X光的導引下,在脊椎小關節附近的神經做阻斷,手術的過程約30~60分鐘,視節數而定。
  • 在X光導引下做小關節腔之局部注射










神經根病變 :
病變神經根分布區域的感覺異常,及其支配的肌肉張力降低,當出現這些特別的症狀時,需特別小心診療


有哪些疾病常引起腰椎神經根病變呢?

  • 椎間盤疾病:
  1. 椎間盤退化疾病: 椎間盤脫水,纖維化
  2. 椎間盤突出
  3. 椎間盤脫疝
  • 退化性脊椎疾病:
  1. 脊椎小關節退化,黃韌帶肥厚,椎間盤退化導致整個椎管狹窄
單純椎間盤疾病:
  • 大部分單純椎間盤突出的病患,可以經由適當的休息,藥物和復健而得到滿意的治療結果
  • 早期之椎間盤突出病患,可以試著拉單槓,利用自身的體重幫脊椎做拉撐,增加神經孔的空間,每次3~5秒,每天做30次。很簡單又不花錢的運動可以改善許多初期之椎間盤突出症狀。
  • 確實落實不可做負重的工作,不可彎腰搬物。
  • 現在許多人都有健身的習慣,椎間盤突出的病患絕不適合負重的重訓。
  • 有哪些情形需考慮手術處理呢:
  1. 保守治療仍生活品質不佳(>4星期),生活品質是一重要指標,若你因疾病而無法遂行平常的工作或娛樂,每星期需服用兩次以上之止痛藥,那這疾病是必須治療的。
  2. 馬尾症候群(排尿困難,大便失禁,會陰部感覺異常,雙下肢持續麻無力)
  • 手術方法:
腰椎椎間盤內電熱燒灼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燒灼手術:
*年輕人(<40歲)
*採局部麻醉,故病患須能配合手術過程
*非常單純的椎間盤突出
2.優點:傷口小(<0.5公分),當天可出院
3.健保狀況:健保不給付耗材,耗材須自費

腰椎內視鏡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內視鏡手術: 
*年輕人(<50歲)

*採局部麻醉手術,或全身麻醉,視椎間盤膨出位置而定

2.優點:傷口小(約1.5公分),復原快,住院天數約2~3天

3.缺點:對於含有太多退化性組織者,不適合內視鏡手術,因為無法確實清除乾淨,手術後滿意度不佳

4.健保狀況: 健保不給付,為全自費手術



腰椎顯微手術:

1.哪些病患適合腰椎顯微手術:

*無重大內科疾病,需能承受全身麻醉

2.優點:對於合併退化性脊椎疾病者,神經能獲得更確實的減壓
3.缺點:傷口約2~3公分,住院天數約2~3天
4.健保狀況:健保給付

退化性脊椎疾病:


  1. 由於退化性脊椎,包含了許多退化的組織,例如:肥厚的小關節,肥厚的黃韌帶,因退化而高度減少的椎間盤..等等,故微創型手術一般而言並不適合退化性脊椎疾病.
  2. 因為術中須清除這些退化性組織,相對的脊椎的結構也遭受較大的破壞,所以我們必須對脊椎做重建,包括:固定脊椎融合
脊椎固定:

固定的方式目前不外乎骨釘,現在骨材的進步,日新月異,有健保提供的骨釘,也有自費進口骨釘..等,其主要的差異在於材質及設計,這方面可以跟你的主治醫師做討論。

脊椎融合:

1.脊椎橫突的後外側融合(P-L fusion):

*目前較少見的術式,第一因為融合率較低,而造成不穩定性脊椎,常造成日後的腰痛,第二,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時間較久

2.椎體融合:

(1)椎間盤切除併骨籠置入:

*這是目前融合率最高的手術方法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手術方法:利用骨釘將椎體固定,再將退化的椎間盤清除乾淨,再將骨籠內放滿骨頭,再利用這骨籠來取代原本椎間盤的空間,來進行椎體的融合
*健保給付:我們經由病患病史,理學檢查和影像資料可以向健保局申請骨材,申請時間約2星期,再依申請狀況使用,若健保骨材均有通過,則無自費狀況。
*骨籠骨釘有許多廠牌,有健保提供,也有國外進口自費,差別主要在於材質,和融合面積,這方面訊息再詢問你的主治醫師。








(2)微創椎間盤切除及椎骨融合手術
*概念和第(1)個一樣,不過其骨釘是經皮骨釘置入,和微創椎間盤切除及骨籠置入
*優點:傷口小,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縮短。
*缺點:骨釘骨籠需自費,目前健保並無給付微創手術


單純脊椎狹窄的病患:
對於單純脊椎狹窄,沒有脊椎不穩定,無脫出之椎間盤之病患,我們可以選擇脊椎突撐開器,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少,減少住院天數。
健保給付方式: 無給付
屬於自費骨材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住院天數:3~5天














置放完撐開器之腰椎X光片


其他手術用非健保給付骨材:

1. 去礦化基質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



病患的自體骨雖然好,但常因為取骨處(額外的傷口)的疼痛及感染而造成手術的許多限制,故很多醫師也不取自體骨,而改用人工骨,但人工骨的缺點便是骨生成的能力不佳,若病患本身就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則會增加骨融合失敗的機率。
因為DBM的發明,確實改善這樣的問題,他提供自體骨的生長條件,不用另外取骨頭,減少傷口疼痛,而增加骨融合率。目前DBM在神經外科的運用多用於椎間盤切除的病患,須置入骨籠的患者,可以增加骨融合率,減少將來融合失敗而引起的痠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