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頸椎疾病

頸椎疾病

1.肌肉,韌帶或小關節發炎:
理學檢查顯示無明顯神經學異常,X光檢查無脊椎的不穩定情形,這類的疾病通常可經由復健,適當的休息,藥物輔助或局部注射療法而得到不錯的成效。

(1) 頸椎小關節症候群:



臨床表現: 病患可能有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突然的伸展或睡醒,突然的緊接著脖子痠痛,甚至延伸至肩膀及肩夾骨的位置,病患的表現常見的主訴是: "也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就斷斷續續酸痛好幾個月了"

鑑別診斷:
的確,腰椎小關節症候群有時候很難跟脊椎的其他問題作區別,包括: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症..等
有時候我們須透過局部注射的治療,來做間接的診斷,意思就是如果局部注射治療有效,那就是腰椎小關節症候群。
譬如左上角第一個圖,不同的小關節發炎,在病患身上會有不同位置的痠痛表現。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局部熱敷
大多數的患者在藥物及熱敷休息下,均能有明顯的改善,若症狀仍持續,則需使用局部注射。
局部注射: 利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在X光的導引下,在脊椎小關節附近的神經做阻斷,手術的過程約30~60分鐘,視須處理的脊椎節數而定。



2.頸椎神經根症候群:


  • 病因: 頸椎椎間盤突出常在頸椎神經根離開神經孔處,造成神經根的壓迫,例如:第4,第5頸椎椎間盤突出常造成頸椎第五神經根的壓迫
  • 症狀: 病患常見的主述包括: 脖子,肩膀痠痛,甚至延伸至上臂前臂手指的麻木感。
  • 評估:  核磁共振 (MRI),頸椎X光片
  • 治療:
  1. 大部份即使有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症狀者,仍可透過藥物,復健和適當的休息而得到改善。
  2. 但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神經症狀加劇,那就必須盡快手術,以免導致更嚴重的脊髓症狀(除了上肢的症狀,甚至出現下肢的肢體無力,緊繃行走困難)。
  • 手術方法:
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融合:
手術傷口: 脖子右前側,約5公分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術後通常需加護病房觀察一天。
手術過程:我們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併置入骨籠將上下節的頸椎融合。
術中所需骨材: 我們會將病患影像及臨床資訊上傳健保局,來審核我們所需骨材,核可者才可健保給付。
自費骨材:本院亦提供國外原廠之自費骨材,包含骨釘,骨籠及人工骨..等,主要的差別在於材質,減少骨籠脫出發生率和手術器械
手術風險: 約1~2%,包含氣管,食道受損,骨融合失敗,骨籠脫出..等。
手術後常見的狀況: 有些病患術後會有術後喉嚨痛吞嚥困難的狀況,這大多與全身麻醉插管長節頸椎手術有關,這樣情況大多於日後門診追蹤,均會慢慢改善。



前位頸椎椎間盤切除術併活動式椎間盤置入:
手術傷口: 脖子右前側,約5公分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術後通常需加護病房觀察一天。
活動式椎間盤目前健保無給付自費(約200000~250000元),它是模仿人體椎間盤功能,讓病患做完頸椎的手術能保留頸椎的活動性,減少融合後的脖子僵硬。
其手術風險:1%,包含氣管,食道受損..等.有些病患術後會有喉嚨痛,吞嚥困難的狀況,這大多與全身麻醉插管及長節頸椎手術有關,這樣情況大多於日後門診追蹤,均會慢慢改善。




後側頸椎減壓手術:
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狹窄的原因並非只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包括:脊椎小關節的肥厚,黃韌帶肥厚,這些肥厚的組織常造成脊髓後側的壓迫,所以有些病患我們必須選擇後側頸椎減壓手術。
另一值得一提的頸椎退化性疾病:頸椎後縱韌帶鈣化
顧名思義頸椎的後縱韌帶鈣化肥厚導致後側的脊髓壓迫。
紫色位置即後縱韌帶
深藍色結構即後縱韌帶



後縱韌帶鈣化常會和硬腦膜沾黏,並會跨越許多節頸椎,所以若直接從前側手術,必須犧牲多節頸椎(除非單一節的後縱韌帶鈣化,我們可以考慮從前側手術),所以對於多節之後縱韌帶鈣化,我們建議從後側作椎板切除手術,可以對脊髓作確實的減壓,病患術後滿意度會較高。





椎板切除術:即將肥厚處的黃韌帶連椎板一併切除,可得到確實的神經減壓,不過會導致頸椎有潛在的不穩定。
椎板整形術:切開一側之椎板,再利用骨釘骨板撐開固定,藉此增加脊髓管路的管徑,而間接減少黃韌帶對脊隨的壓迫,這樣的做法可以保留頸椎的穩定性,但手術過程中需使用的骨釘目前健保並無給付,需自費使用,自費費用視節數而定。